首页

行业资讯 NEWS

2016年上半年零售业上市公司营收百强榜出炉

172016-09
2016-09-17 17:35浏览:
     2016年上半年,我国零售业122家零售业上市公司,包括百货、购物中心、超市、服饰、珠宝、家电数码、药店、电商等零售业态,实现营收8943.68亿元,实现净利润214.9364亿元,净利润率仅为2.40%。
  
 
  比2015年全年我国零售业上市公司(88家公司)平均净利润率2.79%下降了0.37个百分点,比2016年第一季度我国零售业上市公司(101家公司)平均净利润率3.62%下降了1.22个百分点。
  备注:
  1、图表为不完全统计,数据来源为上市公司财报
  2、货币单位统一为人民币,美元、港币已按2016年6月30日的汇率转换成人民币
  3、业绩中未标明业态分类的均为该上市公司上半年全部业绩
  数据与分析
  1、营收下降面比2015年扩大,但比今年一季度缩小。
  营收下降的公司有68家,营收下降面为56%,这一数据,比2015年的47%扩大了9个百分点,但比今年第一季度的64%缩小了8个百分点。
  2、净利润下降面比2015年有所扩大,比今年第一季度略有提高。
  净利润下降的公司有79家,净利润下降面为65%,这一数据,比2015年的60%扩大了5个百分点,比今年一季度提高了1个百分点。
  3、营收与净利润双降面从2015年的33%扩大到了49%,亏损面达17%,这比2015年扩大了2个百分点,比今年第一季度扩大了10个百分点。
  4、百货与购物中心:57家上市公司,实现营收2628.01亿元,占营收总额的29%,实现净利润-53.0726亿元,营收下降面77%,净利润下降面75%,营收与净利润双降面67%,都高于平均下降程度。但百货之所以会出现全行业平均亏损的情况,主要是受“人和商业”巨额亏损的影响,其营收仅为5.23亿元,亏损却高达144.93亿元。
  剔除这一特殊情况,另外56家百货、购物中心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是:
  亏损面较小,仅有8家公司亏损,亏损面为14%,小于平均亏损面,8家亏损企业亏损总额6.47亿元,平均每家公司亏损0.8亿元。
  另外56家公司实现营收2622.78亿元,净利润总额91.85亿元,净利润率3.50%,高于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这些数据显示:尽管百货、购物中心行业的上市公司的业绩在不断下滑,但实际情况要比想象的好一些。
  5、超市业态:13家上市公司,实现营收1413.7亿元,约占营收总额的16%,净利润23.85亿元,占净利润总额的11%,净利润率仅为1.68%,低于平均水平0.72个百分点。作为零售主力业态的超市、大型综合超市的盈利能力越来越退化,这是值得业界深刻反省的问题。
  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
  具有国有背景的超市上市公司普遍出现了亏损或频临亏损的局面,其原因到底何在?
  拥有大润发、欧尚两家标杆企业的“高鑫零售”,虽然净利润在超市行业高居榜首,高达14.61亿元,但净利润也下降了3.4%。这是一种趋势还是短时期的波动还有待观察,但这一状况应该引起业界的警觉:大型综合超市可能比百货的情况更糟糕。
  区域性零售公司起家的超市上市公司凸显良好的经营业绩,其中,永辉超市实现净利润6.7亿元,步步高实现净利润1.72亿元,红旗连锁实现净利润1.02亿元。从前被商务部纳入流通20强的企业曾经也达到过年净利润5到6亿元的良好业绩,但十余年以后的今天,却出现了亏损,再过几年,如果没有大的变革,结局是可以预料的。
  有些企业步步高升,有些企业年年下滑,是经营问题还是体制问题?谁能为这些下沉中的企业担责?谁能挽救这些企业?
  6、服饰珠宝行业:37家公司(含珠宝、化妆品)实现营收1137.23亿元,占营收总额的13%,实现净利润109.709亿元,占净利润总额的51%,净利润率高达9.64%。这些企业并不是纯粹的零售公司,大多数是生成加工与零售业务相结合。
  有几个明显特点:
  营收与净利润增减情况总体好于零售业上市公司平均水平:营营收下降面43%,净利润下降面54%,营收与净利润双降面35%,亏损面14%;
  亏损额度较小:5家亏损公司总亏损3.46亿元,平均每家公司亏损0.692亿元,这与全行业超百亿元净利润相比,是一个很小的数字;
  有些服装企业在转型中实现了新发展,业绩有了显著改善,实现了营收与净利润的双增长。如“李宁”实现营收35.96亿元,同比增13%,实现净利润1.13亿元,同比增204.23%;
  周生生、亨得利等珠宝钟表行业都出现了营收与净利润的双降。总的来说,服饰、珠宝、钟表、化妆品行业,也正在步入一个转型、整合、蜕变的新时期。
  7、药店行业:7家药店、药妆企业,实现营收613.63(可比营收507.33亿元,不包括屈臣氏106.3亿元)占营收总额的5.67%,实现净利润9.19亿元,占净利润总额的4.27%,净利润率1.81%。这是零售业上市公司中唯一一个大部分公司(除屈臣氏中国)的营收与净利润都有所增长的行业,但这个行业的市场份额与盈利能力显然还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医药分离改革的深入,这个行业有可能出现爆发式增长。
  8、家电数码行业:5家公司实现营收1139.23亿元,占营收总额的13%,但净利润总体亏损0.41亿元,除“宏图高科”有1.39亿元净利润外,国美、苏宁等其它四家公司都有不同程度的亏损。这是一个很妖怪的行业,未来的想象空间很大。
  9、电商行业:京东、阿里、唯品会三家,实现营收2011.48亿元,约营收总额的23%,实现净利润125.67亿元,占净利润总额的58.46%,净利润率6.24%。虽然阿里的净利润大幅度减少,但京东的亏损也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唯品会的净利润增幅高达50.27%。
  趋势分析
  1、百货店、购物中心、超市在电商后发优势的猛攻下节节败退,且伤亡惨重。无论是具有政府扶持与资金支持的国企,还是拥有先进零售管理技术的外企,基本无一幸免。这说明,单纯以商品销售为主的实体零售商的整体衰退已成为一种行业趋势。
  2、电商不仅在减少亏损,而且盈利水平也远远高于平均值。
  3、百货业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不好。
  4、国有背景的零售集团每况愈下。
  5、区域性连锁公司通过扩张已成为全国零售业的标杆企业。
  6、珠宝行业经营状况令人担忧。
  7、服装行业在转型中获得了新发展,会不断分化。
  8、超市行业步履艰难,以后会难上加难。
  9、医药行业还没有真正发力。
  10、家电行业做电商平台,生死未卜。
  造成上述局面的深层次原因,并不是电商的成本优势、技术优势或便利、便宜等因素,关键是社会心理因素。
  首先,电商借助资本、技术与环境的力量,极其智慧地击中了消费者的两个兴奋点——懒与贪。
  其次,店商把消费者当“肥猪”已经太久,消费者的压抑与忍受已经太久,灵心被摧残与折磨已经太久,这正如在家饱受痛苦的他(或她)一旦发现外面的她(或他)哪怕有一丁点的“好”,就会轻易出轨一样的道理。上海商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大部分网购者都有过被忽悠的经历,但他们仍然愿意去网购,他们的回答是:宁可被电商欺骗也不愿意被电商欺骗,因为在网上至少还比较便宜,比较方便沟通,比较有话语权,店家比较在乎顾客。这几个“比较”就构成了电商的巨大优势,这完全是一种攻心术。
  第三,政府对电商采取了“宽松管制”的扶持政策,那些冲破道德底线、法律底线、心理底线的“做法”并没有被全面“规制”。
  自有电商以来,电商对我国店商有三波冲击。
  第一波冲击以“引流”为核心,电商用便宜和便利吸引消费者,导致店商客流量减少,业绩下滑。但此时的电商与店商仍然是各自为阵。这一波冲击局部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并且由年轻人群向其他人群不断扩散。
  第二波冲击以“支付”为核心,天上的电商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地上的店商,两个阵营出现了交叉融合的趋势。
  第三波冲击以“阵地”为核心。平台越做越大,流量越来越大,胃口也越来越大,从要人、要钱发展到要阵地、要地盘。先是抢占物流阵地,其后抢占铺面阵地。
  零售业从来就不是“轻资产”的行业,当店商在业绩下滑的困惑和转型的纠结中逐渐放缓扩张速度或放弃已有地盘的时候,电商正在分区域抢占各大城市以及农村市场的铺面地盘,中国零售进入了一个由电商抢占实体店地盘的“阵地战”时期。
  经过三波冲击,从市场份额来看,大致有一条二八分界线。
  电商与大型连锁集团合占20%的市场份额,其它终端渠道约占80%的市场份额,其中,电商的市场份额已经赶超连锁百强企业。所以,大型连锁公司与电商平台是我国未来零售业的两大主导力量。但也不能忽视第三股力量,那就是私人小店。
  目前这些店铺大多数属于私人分散经营,未来通过电商整合、特许加盟等方式,有可能成为我国零售业的第三种主导力量。在连锁店繁荣的缝隙中,传统小商店并没有被消灭,仍然遍布城市与农村的各个角落,灵活应变求生存,体现了中国小商人的高智商。连锁企业、电商、私人小店就是我国零售业未来发展格局中三分天下的三种主导力量。
  药品药妆、运动服饰等专卖店品类的营收态势增长平稳,并没有呈现以上大多数实体零售商那样面临严重窘态,这说明,窄而深的产品线,特别是依托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渠道垂直一体化管理的专卖店更为凸显其差异化优势而留住消费者的心。
  尽管电商发展迅猛,但从实体店转型至电商的国美、苏宁仍无法撼动阿里、京东的霸主地位。但唯品会聚焦服装特卖,与京东、阿里形成错位竞争,却在电商行业一支独秀。
BACK
分享: